春節就要結束了,想必大家都沒少喝酒,特別是白酒。
假如我們的老祖宗沒有白酒,那中華文化至少要打個七折。中國人喝酒的歷史不會比發明甲骨文短,河南安陽挖出來的“龍骨”,上面就用甲骨文記載著不少有關的酒的故事。
可是,河南的酒,已經快要從我們的視野中消失了。
一
河南人真的沒有理由做不好白酒。
1億人口、糧食大省、300億的白酒市場、悠久的酒文化。你就是苦思冥想三天三夜,也想不出河南人有什么做不好白酒的理由。糖心
但它就是做不好。
目前河南取得經營許可證的白酒企業有200多家,但營收在10億元以上的只有宋河和仰韶兩家,大部分酒企營收位于幾千萬到5億元之間。相比之下,茅臺2020年營收977億,利潤572億。洋河2019年營業收入231億,凈利潤74億。
整個河南酒業還頂不上一家茅臺,這就是現實。
二
白酒市場是個很值得說道的市場。首先,它是個壟斷競爭市場。白酒市場分為很多消費層次,從10塊錢一斤的散酒到3000的茅臺,都有市場,所以說它是個競爭很激烈的市場。但是,白酒在每個消費層次上都一些壟斷者,比如頂端的茅臺五糧液,中高端的劍南春、水井坊、夢之藍,中端的海天系列、白云邊,中低端的紅星二鍋頭,等等。其次,白酒市場有比較強的地域性,除了少數品牌外,大部分白酒都屬于地域性品牌。
正因為有這兩個特點,白酒企業首要考慮的就是這樣兩個決策:第一,價格定位,也就是做哪個層面的市場,第二,區域定位,也就是做全國市場還是做地方市場。近些年來,白酒企業在這兩個方面出現了兩個趨勢,在價格定位方面,大部分企業開始嘗試“全價格譜系”策略,也是從高檔到低檔實現全覆蓋,比如白云邊20年的定位在中高檔,15年的中檔,當然還有中低檔的。這個策略現在已經被普遍采用,所以你會發現一堆什么5年陳釀、8年洞藏、10年極品的,等等,其實就是一個差異化策略,盡可能多地覆蓋不同消費水平的市場。
第二個決策就沒有那么普遍,即使到目前,仍然有很多品牌只做當地市場,但有一點是無可置疑的,那就是,如果想做大,必須做全國市場,一個市、一個省,通常是不太容易支撐一個酒廠的長遠發展的,畢竟,中國白酒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,近乎殘酷。
三
遺憾的是,河南酒業在這兩個方面的決策,都沒有做好。由于種種原因,杜康、宋河糧液、寶豐酒的產品多樣化開展的都比較晚,而且,正是由于產品多樣化的晚,所以其品牌定位更是不清晰。由于早期在消費者中的形象不清晰,多樣化后,產品更加讓人眼花繚亂。
另外,河南酒業走出省的步伐也顯得尤為緩慢,大部分企業做到億元營收后就不再考慮拓展業務,甘于一省甚至一個市的市場。實際上,不少品牌都是依靠廣告宣傳和概念塑造擺脫自己“地方酒”的老形象,最經典的莫過于“中國夢、夢之藍”、“兼香典范,口子酒”、“國窖1573”,這幾條膾炙人口的廣告語了。除了那一句兩千年前曹丞相的“何以解憂,唯有杜康”,似乎河南酒還沒有擁有這樣的創意和決心,走出中原。
總的來說,河南酒業需要從自身的產品定位、營銷策略上好好下一番功夫,如果希望能利用自身的糧食主產區優勢,在白酒上做點文章,看來得站在省級政府的層面,想一些辦法,出臺一些務實的舉措。
您怎么看呢?少東家談天下,歡迎交流(00031959@whu.edu.cn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