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村走街串巷賣的“散酒”不能喝?老酒鬼:買回來傷身,咋回事?
生活在農村的人,應該對“散酒”不會陌生,就是那種酒販開個三輪車走街串巷吆喝著售賣的酒水,都是大缸大桶裝,如果誰想要,就拿個瓶子去灌裝,都是按斤售賣。
一般這樣的酒水價格不高,打滿一瓶酒只要幾塊錢,拿回家里能喝好幾天,因此特別受農村大爺們喜歡。
然而,不知從何時起,新聞上經常曝出來關于散酒的負面新聞,都在說它們劣質、有害物質超標,久而久之,白酒圈中便有了街邊散酒不能喝的流言。
起初,一些經常喝酒的老酒鬼仗著自己喝酒有經驗,沒把那些流言當回事,但一來二去,在喝酒上栽了好幾次跟頭,此后再提起“散酒”,都是連連擺手,還提醒身邊朋友:別買,買回來傷身。
于是一傳十十傳百,現在大家寧愿喝點便宜的裸瓶酒,也不愿意再碰散酒了。
那么,問題來了,為什么以前喝散酒沒事,現在卻談“散白”色變?這究竟是咋回事?
其實,散酒還是當年的散酒,它們并沒有變,變的是人心!
起初,人們知道做生意不容易,所以釀酒并沒想著賣,而是為了自己喝,自家釀的多了,碰到街坊鄰居喜歡,就送點,而那時人心淳樸,人們也不白拿,一般都用東西換,或者給點錢以表心意,時間長了,這才萌生了釀酒賣酒的想法。
賺了小錢,就想賺大錢,賺了大錢,就想賺更大的錢!
可是,怎么賺更大的錢呢?要么走正規路子,開設更大的酒廠,要么投機取巧,從釀酒過程中入手,這便有了一系列“黑心”操作:
偷工減料,縮減成本
成本低了,利潤自然就高,所以一些小作坊為了縮減成本,在制酒時偷工減料,選用的是陳年舊糧,或者變潮發霉的糧食,這樣釀出來的酒口感不行,再往酒里加添加劑調味。
更黑心的,釀出來的酒中,一粒糧食都沒有,全是酒精香精勾兌,真是一味賺錢,絲毫不考慮后果。
逃避監管,偷稅漏稅
因為酒質不過關,所以為了逃避監管,酒坊根本沒有在相關部門備案,更沒有營業執照、生產經營許可證,這樣一來,如果后期因為喝酒喝出問題,他們來個死不承認,最終吃虧的還是買酒人。
另外,由于沒有備案,更不存在交稅一說,也就意味著不論賣出去多少酒,除去成本,剩下的錢都進自己腰包了。
正是因為這些原因,才導致如今的自釀酒發展到了人們避之不及的局面,這樣對比著一看,確實是品牌酒喝到肚子里,更有保障。
而且選擇那些名氣不大的品牌酒,還沒有品牌溢價,也挺劃算,這款貴常春就挺不錯,出自貴定酒廠(1953年建廠),這種老酒廠有底蘊、有實力,而它作為旗下的主推酒款,酒質自然差不到哪去。
為了證實這一點,它早在1993年的時候,就一舉拿下了國際名酒節金獎,此后還多次獲得了精品獎、推薦獎,真正實現了名譽口碑雙豐收。
不僅如此,受老一輩釀酒人的影響,酒廠始終不忘初心,將提升酒質放在首位,現在它,摒棄了原本的麩曲,轉而使用大曲坤沙釀酒,選用的都是當地優質糯高粱,經過7次取酒,然后將挑選出來的基酒進行陳釀,6年后取出,與10年老酒勾調,成就佳釀。
酒液入口,香氣渾然天成,層次豐富且協調,透著歲月沉淀的陳香,給人的感覺十分舒適,確實值得一品!